BOM與業務的關系,歷來是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雖然有人認為BOM很重要,但更多的人認為BOM管得好、管不好也就那么回事,因為BOM似乎并不與企業的利潤、競爭力直接相關。
事實上,BOM管得好的企業,BOM思想已經融化在整個管理體系之中,像水中的鹽,只知咸味而不見鹽的存在,企業高效運作背后,BOM早成了“無名英雄”,看不出其與業務績效的直接關系。正是由于這種關系并不直觀、直接,導致很多企業其實很難真正對BOM給予足夠的重視。
我們如果從OTD的角度深入思考以下場景,也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我們期望可以將我們的產品完整、準確地呈現在客戶面前,供客戶選擇、引導客戶選擇。有哪些產品、每種產品有哪些配置項、哪些是標配、哪些是選配等等。
其次,客戶選擇我們的產品,往往期望能夠立刻知道價格。那我們就得根據客戶所選的產品配置,迅速知道導致價格差異的零部件清單,以便能夠參考零部件成本迅速定出合理的產品價格。
第三,客戶點好訂單,希望我們能夠迅速告訴他們訂單是否可行、如可行需要多長時間交付。因此,我們期望客戶選出來的東西最好能夠落在我們的最大化設計(包括模塊及產品組合)范圍、生產準備范圍之內,這樣才能夠保證最快把產品生產出來交付給客戶。
第四,即便客戶有特殊要求,我們也能夠快速識別滿足該產品的基本零部件清單,然后專注于通過專用件的設計滿足特殊需求,而不需要在基礎產品上花費過多的時間和成本,從而保證能夠盡可能縮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
第五,為了提高我們設計和生產準備的命中率,我們期望有很好的產品規劃、產品組合管理,能夠更精準地吸收客戶需求、預測客戶需求。
第六,為了在更低的成本下滿足更多的需求,我們希望能夠實現更多的產品組合,進而能夠進行模塊化的設計,基于最大化設計進行虛擬驗證。這樣產品才會足夠豐富,滿足更多的個性化需求。
第八,我們希望工藝設計更為高效,一張工藝卡片不只是描述某個單一配置產品的單一零件。
第九,我們希望售后維修時能夠精準定位到維修件,準確提供備件。
第十,……
以上過程可謂涉及到產品研發以及OTD交付的各個方面,從銷售到定價一路反向追溯,對銷售與生產預測、生產準備過程、工藝設計過程、產品設計、成本管理、產品規劃等等都提出了“理想化”的、但至為合理的需求。當我們看到這些需求的滿足和BOM管理水平密切相關的時候,也許我們對BOM的重視程度才能夠真正上一個臺階。
在當今社會,制造業在智能化、互聯網化的大環境下,都面臨著巨大的轉型。我們所面臨的競爭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在呼喚企業按照上述“理想化”的模型進行轉型。
管理高效的企業,BOM體系內嵌于產品研發與OTD流程之中,成為人體的血液、成為呼吸的空氣,因此“沒有BOM怎么行”是他們對于BOM系統的重要意義的回答。
與之相對照的是,有很多傳統的、落后的制造企業,年復一年地重復著并行工程、模塊化設計等概念而不落地,卻在始終叩問BOM的意義何在。
因此,在當今這個變革的時代,我們所要強調的BOM的意義,不再是一些技術管理的要素,比如信息可追溯、減少數據重復輸入、保持數據一致性等等。我們只有從推動業務轉型的角度來看待BOM的基礎支撐作用,才可以說真正將BOM擺在了企業體系建設的正確位置。
當然,在這里不是說這些技術管理要素不重要。恰恰相反,這些要素仍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從BOM更高的定位角度來對待這些問題,這些問題才能夠迎刃而解、不解自解,否則就走向我們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老路。
筆者在準備一篇《面向智能化大規模定制的BOM業務轉型》的演講稿的時候,特意對智能制造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其中有兩點內容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點,大規模個性化制造要求的最基礎、最本質的能力在于低成本、高效率運作。
第二點,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話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就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時至今日,當我們在探討智能制造的時候大規模定制卻被列為新興業態,且是智能制造成熟度達到5級的水準。
以上的兩點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一個概念從提出到現在至少二、三十年的歷史,而目前仍處于“新興業態”,說明大規模個性化制造其難度非常之大,大到可能超出我們許多人的設想。而其最根本的難點在于低成本、高效率運作。
低成本、高效率的運作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對企業的各個層面要求都非常高。產品開發、產品交付的各個環節,牽涉到的人員非常之多,如何把事情一次做好,或者至少在開始的時候做得盡量好非常關鍵。BOM在這一多部門跨價值鏈協同過程中無處不在,支撐著關鍵業務的開展。
下圖表達了BOM與全流程業務活動之間的關系:
圖1 BOM與全流程業務活動之間的關系
在產品規劃階段,重要的業務活動包括產品規劃與產品組合管理、成本及重量目標管理以及先期采購規劃等活動。市場需求需要轉化成為產品規劃的要素,規劃配置表在此過程中扮演重要作用,負責將市場的要求沉淀成為對新產品的裝備要求,同時實現規劃內容向設計的傳遞,成為產品設計的重要輸入。
通過早期BOM驅動成本和重量的目標規劃工作:在早期階段有BOM的支持,才能達到成本和重量管理的必要的精細程度,為面向成本的設計服務。而BOM的構建過程本身是研發、采購、工藝不斷確定制造加工深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確定每個零部件的采購/自制策略,形成采購業務的工作基礎,以便于進行先期采購項目管理工作。
由此可見,基于規劃驅動BOM盡早產生,通過BOM這條信息索引驅動產品開發早期的各種業務協同活動開展,推動業務變革,使得這些先進的業務實踐能夠在企業落地。
在產品設計階段,好的產品設計需要具備基于產品系列進行設計、數字化驗證的能力,需要模塊化設計能力以及需要面向成本的設計能力。一切產品數據都需要以系列化的產品為基礎才與設計活動本身相匹配,從而達到高效運作的效果。模塊化設計中模塊的組合關系如果能夠基于BOM中的配置關系進行自動組合再供設計人員選擇,將使得模塊的管理更為簡便。
而反過來,如果模塊能夠沉淀成為BOM的配置層級,將簡化配置管理、并能夠與銷售和定價建立更直觀的聯系。一個產品的成本絕大部分在設計階段就已經確定,因此“低成本”的關鍵在早期階段對成本的管理,面向成本的設計要求在產品設計階段能夠不斷對產品的估計成本與目標成本進行比較,以及時采取相應的設計改進措施達成成本目標。在這一過程的復雜性還表現在大量的變更需要考慮進來,如果缺乏對BOM的高效管理,那么面向成本的設計就會變成空中樓閣。
在工藝制造階段,如果產品按照系列化進行組織,即以配置化的超級BOM模式組織產品數據,那么工藝卡片本身也可以融入配置化管理體系之中,通過配置元素增加每張工藝卡片的適應性,提高工藝設計的效率。
在生產物流階段,精益化生產、物流拉動和精準的投產生效控制都是提高生產運營效率的最佳模式,而這一切首先是以研發、制造一體化的BOM管理模式和閉環的變更管理模式為基礎的業務運作。
在售后支持階段,準確的備件技術定義是備件供應鏈運行的基礎,只有及時定義備件,備件的尋源定點、采購、備貨工作才能及時開展。
對于OTD流程而言,BOM的變革將會帶動銷售預測方式、定價、產品銷售方式朝著更先進的模式進行一系列變革。如全配置模式的BOM管理將促使銷售預測、生產預測模式按照配置項進行,通過超級BOM計算零部件毛需求。
通過基于工程配置以及銷售策略定義的銷售配置,成為基于選裝進行銷售定價和銷售點單的基礎,從而使得直接反映產品設計的菜單式銷售成為可能。在訂單實現方面,全配置BOM模式是優化訂單排程的基礎。
在整個價值鏈的運作環節中,客戶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對外而言,我們談論的是客戶的要求、客戶對于產品規格、產品配置的選擇;對內而言,我們談論的是零部件設計、物料籌措。而BOM將是將這兩套語言直接無縫聯系起來的唯一方式。因此,打通客戶端將是BOM終極價值的體現,將使得制造業真正超著低成本、高效率運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如上文所言,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需要的最核心的能力是低成本、高效率運作的能力。如何達到這一能力要求呢?下文我們試圖對這一核心能力進行分解,并從這些分解的業務能力來看對于BOM的要求。
首先,面向產品族的產品管理以及產品設計能力非常重要,因為這是保證我們創造足夠多的正確的產品的前提。同時,這一產品族進行規劃的思想要貫徹到生產準備過程和銷售環節。
這一業務能力建設對BOM系統的要求是:BOM的構建必須是全生命周期的配置化管理模式。這樣,才能夠保證在產品開發的任何階段,以BOM為主線的管理單元是一致的,從而能夠保證上下游銜接的一致性。
全生命周期的配置管理包括規劃階段的規劃配置管理、設計階段的工程配置管理、生產準備階段以及生產階段的生產配置管理、銷售階段的銷售配置管理。BOM系統需要保證這一系列的配置管理之間的關聯性,而BOM本身的準確程度正是基于這些不同階段的配置數據進行解析的結果。
第二大業務能力是模塊化設計能力。模塊化設計本質上是一種產品設計的思路、規劃或者方式,而不是一種數據組織的方式,對我們的設計水平和設計工作的組織能力要求都非常高,且是一個沒有止境的過程。
國內許多企業將模塊化停留在數據組織上,很難取到模塊化的真正效果,是一種緣木求魚的做法。但好的BOM組織模式確實可以支持模塊的規劃,提高模塊化設計的效率,而且模塊化的結果需要由BOM來承載。
因此,從模塊化設計能力建設上,對BOM系統都要求可以概括為:BOM的定義方式需要支持模塊規劃與定義,具體能夠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配置特征與產品結構管理,支持各模塊產品設計配置方案的前期規劃。
通過工程配置輔助計算模塊設計方案配置組合。
模塊作為BOM的配置層進行定義。
第三大業務能力是并行工程能力。縮短產品開發周期、提高產品交付響應速度離不開部門之間的良好協同以及同步工作的能力,但這一機制的建立并不容易,因為當缺乏必要的信息基礎的時候,并行工程往往會導致工作返工、浪費以及員工之間的抱怨。
并行工程的一個前提是信息是充分共享的,且信息是有一定質量的信息。而代表各階段產品構成的BOM信息無疑是重中之重的信息。
從并行工程的角度而言,對BOM的要求是:BOM必須在相關部門開展業務之前產生,驅動業務工作的展開,因此BOM要盡早產生,因此BOM不只是設計的自然結果,而是規劃驅動產生的結果。
且在業務進程中需要有好的共享方式,特別是在早期變更頻繁發生的情況下,讓相關方輕易地獲取BOM信息,同時一目了然地知道與上次獲取的BOM差異所在將大大提升相關部門并行開展工作的可行性。
第四大業務能力是與客戶互動、溝通的能力。互聯網浪潮下的C2M、C2B等模式,都在強調客戶的參與。正如前文所言,打通客戶端是BOM的終極使命。那么,從這個角度而言需要什么樣的BOM呢?
下圖揭示的是一個簡單的客戶點單行為對BOM的要求:
圖2 客戶點單行為對BOM的要求
第五大業務能力是柔性制造能力。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計算機集成制造到現在的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一直都處于核心地位,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柔性制造與BOM的關聯更為直接。事實上,傳統制造業所面臨的BOM問題主要是如何解決生產制造領域由于BOM質量問題帶來的生產問題。
而在柔性制造的業務背景下,管理的精細化程度、精準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對BOM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建立一體化的制造BOM管理體系是關鍵。所謂一體化的制造BOM管理體系,包括以下關鍵要素:
工程、制造一體化:上游的工程數據,包括工程變更都需要準確地、無遺漏地傳遞到制造BOM上。
面向多制造基地、混線生產模式:多品種、小批量混線生產以及跨制造基地的生產對制造資源、生產切換提出更高的要求,制造BOM應該覆蓋這種管理要求。
通過制造BOM集中承載生產、物流所需要的關鍵信息,支持靈活的物料拉動模式。
與下游系統充分集成:ERP、MES等系統只是BOM的使用者,BOM系統必須為這些系統提供精準的物料主數據支持。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一個能夠支持低成本、高效率運作的企業所具備的BOM系統的特征,那么就是:一個全生命周期配置化管理的、規劃驅動的、一體化的BOM系統。